新闻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媒体称行政指令致我国文化创意能力不足

来源:辽一网-华商晨报     发布日期:2011/10/18 15:48:30    浏览数:786

本报评论员

刘兴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分析指出,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10月15日 中新网)

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曾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今天,中国的文化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话尽管刺耳,但却发人深思,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形势下,文化繁荣将是一个国家寻求话语权的最终路径。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迸发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时,其进步将是不可阻挡的,更高阶段的经济发展应是以文化产业为先锋的价值产出。

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由思想创造的价值。从文化大国的产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意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一部成功的电影能够辐射到多个外延领域。最近乔布斯的逝世同样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追问,因为苹果公司真正的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产品的优秀,更在于文化创意能力的突出,文化创意能力让一个简单的产品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尽管我们可以去“山寨”成功产品,但他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不大,我们的电影、电视、音乐、出版在产量上并不低,但却缺少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成功作品。

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而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地去满足民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实现文化事业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将民众自主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激发起来,正是增加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最好方式。

另一方面,在文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也存在着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的现象。正如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所说,中国文化发展正面临着“三个不适应”,一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二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三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

中国的文化发展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作依托,也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发展前景,从2003年开始,中国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黄金发展期,其成就有目共睹,但如今我们有必要去实践更加远大的目标: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