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年产假蜂蜜8万吨 造假技术考验行业监管

来源:大连日报     发布日期:2011/10/18 16:48:35    浏览数:680

新华社记者 张兴军

一直以来,养蜂采蜜被视为“甜蜜的事业”,然而,有消息称,造假已成为蜂蜜行业潜规则。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此事再度引发人们对蜂蜜质量的质疑和忧虑。记者调查发现,在国人每年数十万吨的蜂蜜消费量中,假蜜占据一定比例,如不加强监管,将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一条微博牵出蜂蜜造假乱象

日前,河南一家食品公司经理在新浪微博上发博文称:“全国蜂蜜产量只有18万吨,每年出口8.2万吨。海关从来没有进口蜂蜜记录。可全国年销售蜂蜜50万吨。其中有40万吨是白糖加工而成,你是否喝过假蜂蜜?”

按此计算,全国市场上销售的蜂蜜中,高达八成都由白糖勾兑而成。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蜂蜜造假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然而上述数据是否准确?国内蜂蜜生产与消费的现状到底如何?记者对此展开调查采访。

据了解,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产品第一生产大国、蜂蜜第一出口大国。

中国养蜂学会秘书长陈黎红告诉记者,国内蜂蜜年产量约为30万吨,消费量则在40万吨左右,算上每年10万吨左右的存货,再排除进出口因素,此间存在的供需缺口仍在数万吨。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可能就是市场上假蜜的数量。

那么,国内蜂蜜进出口量到底有多少?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蜂产品分会秘书长龙学军介绍,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蜂蜜每年出口量在8万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欧洲、美国等三大市场,进口数量仅几百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陈黎红介绍,根据多年观察,以及综合各方数据推算,国内蜂蜜造假数量可能在8万吨至10万吨之间,占每年消费量的20%左右。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新乡试验站工作人员薛建功说,超市里的蜂蜜比较杂,已是业内的公开秘密,“作为蜂蜜中的上品,真正的槐花蜜是水白色,非常漂亮,但是通常这样的蜂蜜在超市难以见到。”

许昌市蜂蜜经纪人李金福说,综合来看,一斤蜂蜜的成本在10元多一点,加上运输成本、生产包装费用及商家利润,合理零售价在15元左右。以最贵的洋槐蜜为例,其在普通商场的合理价位应在25元左右。

记者在郑州丹尼斯、家乐福等大型卖场看到,货架上的蜂蜜品牌不下10个,包装各式各样。经过折算,槐花蜜售价从20至30元不等,但也有仅售10多元的品牌。以浙江某企业的产品为例,其950克装的洋槐蜜售价23.9元,每斤折合为12.5元,另一种2公斤装枣花蜜,自称“高浓度、成熟蜜、一级品”,竟然也只卖39.9元,每斤售价不到10元。

造假花样翻新考验行业监管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新乡试验站站长张中印介绍,在业内人士看来,蜂蜜造假由来已久,手法多样且不断翻新。截至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蜂蜜生产季节,用白糖或糖浆直接喂养蜜蜂;二是将糖浆掺在蜂蜜里或者直接勾兑包装出售;三是在同为真蜂蜜的情况下,把价格低的掺入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而玉米、大米经过加工转化成液体糖浆,其主要成分和蜂蜜近似,且浓度相当。实际上,作为一种甜味剂,糖浆在食品生产中是允许添加使用的,但如果掺到蜂蜜里,就是造假。”张中印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面对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由于检测标准滞后,蜂蜜行业屡屡陷入监管乏力的尴尬境地。

张中印介绍,早期对蜂蜜好坏的评判,主要依据色香味等模糊的感官标准。2000年前后,随着玉米糖浆造假泛滥,直接推动了2005年的蜂蜜国标出台。

“和真蜂蜜相比,玉米糖浆有一股爆米花的味道,但是随着香精工艺的发展,目前从气味上已经难以辨别,有时假蜜甚至比真蜜的口感还好。”张中印说。

陈黎红表示,目前两大蜂蜜国标并行,但卫生部的侧重于食品安全,更多关注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等,而质检局的侧重于生产加工领域的产品质量等。

“2005年出台的蜂蜜国标,对蜂蜜的真实性提出了要求,并且规定了技术鉴别方法,一定程度上对造假起到了扼制作用。与此同时,造假者开始通过技术手段使用新的制假原料和方法,如改用大米糖浆等逃避监管。”陈黎红说。

陈黎红认为,针对当前蜂蜜业造假泛滥的局面,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造假制假的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标准的不断修订和升级,来规范引导蜂蜜企业生产优质成熟蜂蜜,这样才能早日摆脱‘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地。”

(新华社郑州10月17日专电)

分享到: